作者:即时播报 文章来源:股票知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13
|
|
上周六,央行发布了200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该报告以专门的篇幅分析了全球范围流动性过剩对资产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并将加强流动性管理作为未来的一项重点任务。该报告再次引发了市场对于流动性过剩对资产价格大幅提升影响的关注。
近年来,流动性过剩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各类资产价格均出现了持续大幅的上涨。在房地产方面,2001-2005年,许多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了一倍,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房地产价格出现普遍上涨的局面。在其他大宗商品方面,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于2006年7月中旬,一度突破75美元/桶,创历史最高纪录。2006年5月,国际现货黄金价格在纽约市场一度突破每盎司718美元,创1980年以来的历史高价。
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同样推动股票市场大幅攀升。2006年,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突破了2000年网络科技泡沫膨胀最严重时期的高点,创下了历史新高,其它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也普遍涨势强劲并刷新历史纪录。
对此,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在上述各类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全球流动性状况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国际上还缺乏有效的方法,来衡量全球流动性的合理水平。有市场人士就此分析认为,央行货币政策报告的表述似乎表明,中国资产价格的上涨,只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自然反应,而且相比之下并不是特别突出。
实际上,如果从2002年开始算起,中国股市目前的上涨幅度在全球股市中并不值得称耀。来自IMF的测算数据表明,从2002年至今,拉丁美洲股市上涨了3倍、东欧股市上涨了近2倍、亚洲新兴股市平均也上涨了1倍多。而考虑到上证指数失真的因素,中国A股市场不过恢复到2001年的平均水平。
这种显著反差也同样体现在备受关注的“金砖四国”的比较中:以MSCI指数口径衡量,2001年到2006年11月,俄罗斯的涨幅高达600%,印度和巴西也分别高达200%和180%。同样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经济的独秀,不仅发达国家难望其项背,即使是其它“金砖三国”,也是相去甚远。
造成中国市场落后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全球基金对中国市场(主要指香港市场)的配置明显不足:2006年10月份,在MSCI EM(新兴市场)指数中,中国市场的市值占比为9.7%,而全球基金的配置比例仅为8.9%,低配幅度达0.8%,是“金砖四国”中低配程度最高的。
有迹象显示,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2月22日,新兴市场股市净流入资金总额达220亿美元,较之前的历史纪录200亿美元高出约10%,其中106亿美元流入了中国市场(大陆、香港、台湾)。资金的大量流入,也为2006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的大幅上涨做出了最好的注解。